提起祖國的邊陲,我們腦海中往往能想到新疆茫茫的戈壁,長白山的皚皚雪山和云南茂盛的森林。不過,你知道瓦罕走廊嗎?在中國漫長的國境線內,只有92.45公里的瓦罕走廊似乎不值一提,很難引起我們的注意。但近些年來,瓦罕走廊的確成為了世界關注的焦點。
瓦罕走廊在哪?它是我們哪里的邊境線?
眾所周知,我國幅員遼闊,有著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陸地邊界線全長約2.28萬公里,有著哈薩克斯坦、俄羅斯、朝鮮、蒙古、越南等14個鄰國。然而,這些國家中,中國和阿富汗邊境線最短,僅有92.45公里。
中國和阿富汗交界處又名瓦罕走廊,又稱阿富汗走廊,是阿富汗巴達赫尚省至我國新疆的呈東西向的狹長地帶,位于帕米爾高原南端和興都庫什山脈北東段之間的狹長山谷。瓦罕走廊全長400公里,其中300公里在阿富汗,100公里在中國境內。瓦罕走廊呈東西走向,南北最窄處僅15公里,最寬處約75公里。中阿兩國在狹長的瓦罕走廊東端相毗鄰,邊界線只有92.45公里。
從地圖上看,瓦罕走廊雖然不大,但是是四個國家的國界交匯處。瓦罕走廊北部是塔吉克斯坦境內的帕米爾高原,南部是巴基斯坦和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qū),西部是阿富汗的噴赤河及其支流帕米爾河,東部是中國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在瓦罕走廊附近的中阿邊境哨所曾在克克吐魯克地區(qū)刻著一塊石碑,上寫“雞鳴三國”四個字,足以說明瓦罕走廊位置的重要。
瓦罕走廊,古絲綢之路的一部分
在歷史上,瓦罕走廊曾是中國領土,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華夏文明、中亞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在此交融。早在公元前6世紀,瓦罕走廊就是伊朗高原上的古波斯國極東部的地區(qū)。公元前4世紀,東南歐洲古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率軍東征,擊敗了波斯帝國,一路打到伊朗高原。在向印度和中亞遠征時,曾經(jīng)走過瓦罕走廊,到達印度西北部。那時的中國正處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勢力最遠在甘肅,尚未到達西域。
西漢建立以后,為了抵抗北方少數(shù)民族匈奴的南下入侵,西漢王朝決定聯(lián)系西域各國共同對抗匈奴。于是,張騫奉命出使西域,從此之后,西域對于中原不再陌生,西漢與西北諸國開始聯(lián)系頻繁起來。漢宣帝時期,由于匈奴內亂,控制西域的匈奴日逐王先賢撣率領部眾投降漢朝,西漢獲得的西域大片土地,建立了著名的西域都護府。蔥嶺以東,今巴爾喀什湖以南的廣大地區(qū)從此都歸了漢朝管轄,瓦罕走廊自然也成為了漢朝領土。
西漢末期,佛教從古印度傳入中國,漸漸成為中國人的主要信仰。東晉時,高僧法顯從長安出發(fā),沿古絲綢之路西行求佛,歸來后,法顯寫了一本書叫《佛國記》,法顯在書中曾描述過瓦罕走廊,法顯在書中說,瓦罕走廊是西行途徑的道路之一,附近的蔥嶺(帕米爾高原)“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足以說明瓦罕走廊環(huán)境惡劣。
經(jīng)歷了南北朝的動蕩以后,唐朝時期,向西北進兵數(shù)年,擊敗了突厥等游牧民族部落,帕米爾高原和西域又成為了中國國土,唐朝再次設置了“蔥嶺守捉”,管轄這一地區(qū)。唐太宗時,高僧玄奘于公元627年西行印度,前往那爛陀寺拜佛求經(jīng),在歸國的途中,也曾路過瓦罕走廊,通過明鐵蓋達坂進入今日中國國境。
不過,過去了幾十年后,伴隨著唐朝國力衰退,中亞的大食國和西藏的吐蕃相繼崛起,唐朝勢力被迫退出帕米爾高原。到了宋代,武力就更衰弱了,不僅要向遼朝交納歲幣,就連西夏吐蕃也打不過。元朝時期,帕米爾高原屬于成吉思汗三兒子窩闊臺的封地,歸窩闊臺汗國管轄。明朝時期,明軍退守嘉峪關,不敢出兵收復西域地區(qū)。直到清朝建立,情況終于有了改善,清朝經(jīng)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大帝用時幾十年的時間,終于收復全部新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土地都屬于清朝管轄范圍。
沙俄和英國帝國主義勢力的分界處
到了清末,沙俄勢力進軍中亞,占領了哈薩克斯坦,勢力到達帕米爾高原,并通過扶植浩罕汗國首領阿古柏,武裝入侵新疆。在晚清重臣左宗棠的率領下,清軍擊敗阿古柏,順利收復了新疆,但由于沙俄勢力的入侵,還是丟掉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大片領土。
而此時的英國控制了印度,英國勢力也在伺機北上,依靠武力控制了阿富汗,英國人也盯上了帕米爾高原。1893年,英國和俄國都認為清朝無法在帕米爾高原立足,英俄兩國就在帕米爾高原劃分了勢力范圍。由于兩國都不想直接面對對方,互相也惹不起對方,就將瓦罕走廊留了出來,作為英俄兩國的緩沖地區(qū)。1895年9月8日,英國、俄國、阿富汗三國代表簽訂劃界協(xié)議,瓜分了帕米爾高原,就這樣,阿富汗被動地得到了瓦罕走廊,而中國只勉強保存了塔敦巴什這一段的帕米爾高原,這就是現(xiàn)在中國和阿富汗交界處92.45公里的邊境線地區(qū)。
對此,清朝政府曾對英俄兩國提出了嚴正抗議,不過,那時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清朝無力面對沙俄的入侵,沒有能力收回帕米爾高原。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后,阿富汗是最早和新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兩國在1955后互派了大使。對于中阿邊境的問題,經(jīng)過兩國磋商,共同承認瓦罕走廊西段300公里屬于阿富汗,100公里屬于中國,中阿邊境也正式得到確立。
瓦罕走廊的戰(zhàn)略價值不能低估
談完了瓦罕走廊的歷史,再來講講瓦罕走廊的價值。從氣候來講,瓦罕走廊屬于高寒山區(qū),每年只有6、7、8三個月份能夠活動,其余月份都是大雪封山,中阿邊境接壤的地區(qū)大都是人跡罕至的荒漠高原,極度不適宜人類居住,倒是阿富汗雪豹和馬可波羅羊的居住的樂園。駐守這里的邊防戰(zhàn)士每年要忍受9個月的嚴寒,還有海拔4500米帶來的高原反應。
每年新兵過來換防,都要先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期,在適應期內,呼吸十分困難,就連走路都費勁,更別說上山巡邏了。在瓦罕走廊活動,走得稍微快點就會有種喘不上氣的感覺,胸口和頭部都會有刺痛感。
在瓦罕走廊西端的阿富汗境內,生活著一萬多名塔吉克人,他們說著瓦罕語,以放牧為生,受限于氣候,瓦罕地區(qū)很少有耕地,零星分布著一些高山牧場,基本靠天吃飯。碰上風調雨順的年景還好,一旦碰上極端天氣,居民的生活就很難保障。本來,受到多年戰(zhàn)亂影響的阿富汗就是落后國家,而瓦罕走廊更是阿富汗最為窮困的地區(qū),受塔利班和阿富汗政府軍多年的戰(zhàn)亂影響,阿富汗的瓦罕居民面臨著缺乏糧食、藥品、醫(yī)療以及恐怖主義、毒品泛濫等嚴重社會問題。
不過,即使瓦罕走廊現(xiàn)狀如此糟糕,但這里卻有著不錯的發(fā)展?jié)摿?,因而牽動著世界?span id="wkgh1sm" class="wpcom_tag_link">神經(jīng)。眾所周知,阿富汗是西亞國家,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油氣資源,前蘇聯(lián)和美國都對阿富汗的資源垂涎三尺,甚至不惜通過戰(zhàn)爭來達到目的。2021年9月,阿富汗已探明的資源主要有天然氣、煤、鹽、鉻、鐵、銅、云母及綠寶石等,其中在2008年,中國與阿富汗簽訂協(xié)議,合作開發(fā)了埃納克銅礦,埃納克銅礦已探明的銅礦石總儲量約7億噸,相當于我國銅礦儲量的三分之一。不僅如此,阿富汗還有著世界上第三大的鐵礦脈,煤礦、石油、天然氣資源也很豐富。
上文我們提到,瓦罕走廊處于四國交界的十字路口,它的戰(zhàn)略地位也很重要。其實,早在上世紀60年代,中國修建了喀喇昆侖公路,聯(lián)通了帕米爾高原和興都庫什山脈,中國和巴基斯坦就以喀喇昆侖公路為主,構建了中巴經(jīng)濟走廊,尤其是喀喇昆侖公路上的紅其拉甫口岸,已經(jīng)成為中國西部重要的對外開放口岸,中巴全面經(jīng)濟合作也將在未來陸續(xù)展開。倘若未來能夠徹底打通瓦罕走廊,成為一個大型陸地口岸的話,將會影響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中國的經(jīng)濟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