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器口原名叫白巖場,要追溯到宋朝。它始建于(998—1003年)宋真宗咸平年間。這里曾有一座寺廟——白巖寺,它是遠近聞名的歷史文化街。
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
它緊靠嘉陵江,每到夏季汛期時,江水上漲,古鎮(zhèn)所處臨近江邊的低洼地帶,會被洪水淹沒。有著“十年九淹”之稱,但它每次都能平安度過汛期,然而這座千年古鎮(zhèn)有著自己的“秘訣”。
明朝建文四年,朱允炆被四叔朱棣篡權(quán)奪位,逃出皇宮后,一路南下。當他逃到重慶府(現(xiàn)重慶)一帶時,曾在白巖山上的寶輪寺隱匿長達四五年。世人知到后,以真龍?zhí)熳釉?jīng)隱居在此的事實,從而將寶輪寺改名為龍隱寺,白巖場因此也被改為龍隱鎮(zhèn)。
建文帝朱允許炆
到了清初年間,作為瓷器來說,在一定時間里成為龍隱鎮(zhèn)的主要產(chǎn)業(yè),到了清朝宣統(tǒng)年間便改稱瓷器口。辛亥革命不久,于1918年,本地權(quán)貴人士集資,引進當時的新工藝,在此創(chuàng)建了“蜀瓷廠”,遠銷重慶府周邊地區(qū)。后來隨著工藝的改進,瓷器的品種越來越多,“蜀瓷廠”的名氣也隨之而擴大。在龍隱鎮(zhèn)里,瓷器業(yè)高峰時期有70多家。
巴渝十二景(網(wǎng)圖)
1940年5月9日,國民政府重慶臨時參議會通過議案,呈請行政院轉(zhuǎn)呈國民政府及國防最高會議:“建議政府明令,定重慶為中華民國永遠之陪都?!敝貞c成為陪都后,因為水運比較方便,瓷器口又靠江嘉陵江,一時成為嘉陵江中上游各個州、縣和沿江支流的農(nóng)副土特產(chǎn)的集散之地。于是一些大商販便到瓷器口開設(shè)店,專門收購貨物,以棉紗、布匹、煤油、鹽糖、日用百貨、五金顏料、土碗土紙和特產(chǎn)煙絲等為主。因“瓷”和“磁”相通,新中國成立后被命名為磁器口大街。
民國時期的磁器口
磁器口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是重慶歷史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巴渝文化、紅巖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各具特色。注有“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之稱,有著1800年的磁器口,又有巴渝第一古鎮(zhèn)之稱,是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筑。
磁器口一角
古鎮(zhèn)有古樸粗獷的巴渝遺風,有古風猶存的茶館、有歷史傳承的碼頭文化;有佛、道、儒三教并存的九宮十八廟;有正氣凜然的紅巖志士抗戰(zhàn)遺址;有獨具特色的川劇清唱、火龍表演,有工藝獨特、品種繁多的傳統(tǒng)旅游產(chǎn)品,有享譽四方的毛血旺、千張皮、椒鹽花生等飲食三寶。
重慶特色——毛血旺
2020年8月20日4時,長江江水漫過了重慶寸灘水文站“1981年洪水位191.41米”標記,這標志著長江重慶段出現(xiàn)突破1981年歷史極值的洪水位。
洪峰過境
長江上游水文水資源勘測局20日表示,洪水導致重慶境內(nèi)嘉陵江、長江干流水文站點全線超保證水位。此次重慶遭遇歷史罕見特大洪水,磁器口古鎮(zhèn)300多戶商鋪被淹,當?shù)匮杆俎D(zhuǎn)移1600余人,無一人傷亡。災(zāi)后僅一個月,被淹商鋪全部重新營業(yè),古鎮(zhèn)又恢復了原先的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