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博大精深就是在于同樣一句話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意思,語氣、語速等的不同可能會導致兩種截然相反的意思。聽別人說話看似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但是在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并聽不懂別人所說的話,以至于無論是自己還是別人都帶來了困擾。
聽別人說話最重要的就是需要聽出對方所說的話的用意,也就是說話人究竟是為了達到什么目的,所說的話究竟談及什么事情。
俗話說的好:“會說的人不如會聽的人”,是否善于去“聽”,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溝通能力的關(guān)鍵性標準。
現(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梢月牭揭恍┤诉@樣埋怨:“簡直就是在對牛彈琴,不管用多少暗示,對方就是不明自我的意思?!?/p>
的確如此,在生產(chǎn)、生活中,尤其在工作當中有很多職員就是因為無法正確理解領(lǐng)導意圖而失去升遷的機會,有好多的銷售人員因為搞不懂客戶的意思,聽不懂客戶的略示,而失去訂單。換言之,就是聽不懂“弦外之音”,無法理解他人的真正心理。
小案例(案例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樂樂是南京的某所知名高校畢業(yè)的畢業(yè)生,優(yōu)秀畢業(yè)生的光環(huán)給了她非常好的就業(yè)機會,她順利地進入了一家外企做了銷售。在三個月的試用期中,她按照自己確定的目標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果然在考核時,業(yè)務(wù)量在同批大學生中取得最高分。
在她向自己上司匯報工作時,上司常常評價她:“你的個人表現(xiàn)非常突出?!睒窐仿牶笞匀恍老膊灰眩瑢ぷ鞲乔谇趹?,一絲不茍。甚至有時為了能夠顯示自己超群的能力,常常獨自完成上司所交給一個組的工作量。
半年之后,原來的銷售部的主管調(diào)離,樂樂認定這必然是自己能夠升職的絕好機會,可是萬萬沒想到,領(lǐng)導對于新職務(wù)卻絲毫沒有考慮到她。樂樂感到出乎意料,也很不能理解,于是便找到了上司去詢問,上司非常坦誠地回答她:“這個職位本身需要的就是一個善于進行團隊合作的人,而你卻過多的只在乎表現(xiàn)你自己的個人能力了!”
這時樂樂才明白過來,過去上司的關(guān)于她個人表現(xiàn)突出的“稱贊”,實則是在含蓄而委婉地暗示她要更多的注意下與團隊的合作,最終這使得她與這次升職失之交臂。
此后樂樂痛定思痛之后,開始格外的留意起上司的一言一行,更是學著去體味他人的言外之意。一次,他的上司在出差之前對她說,“這個項目就完全地交給你去做了!”
但是這次樂樂在談業(yè)務(wù)的時候,依舊沒有擅自做主,而是不時的請示上司,最終她做成了這單業(yè)務(wù),而她的上司也因為這次的成功受到了嘉獎。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nèi),她就如愿以償?shù)纳毘蔀榱酥鞴堋?/p>
由此我們得出結(jié)論,語言的表述除了看清其表面內(nèi)容,同時也要考慮說話當時的語境以及對方的角度等方面。無論是與上級溝通,還是和同事交流,都應(yīng)當時刻注意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其話語的意思,聽懂“弦外之音,以避免“會錯其意”因為有時候相同的一句話,在不同的語境中所表達出來的意思就有著天壤之別。
只有當我們能夠更加準確地對談話者的意圖做了了解,能夠在其語言中所流露出的情緒中獲得所傳播出的信息,這樣才能更好地促使對方很好的繼續(xù)談下去,達到最終目的。所以只有會聽的人,才能會說。
日常的人際溝通中,會遇見不少人一臉虔誠地傾聽著別人說話,但是當問及對方所言之事,卻表現(xiàn)的一臉茫然。導致沒有領(lǐng)會到談話人意圖的原因很多,可能會是因為聽者知識淺薄亦或者是因為立場不同、閱歷不同、專業(yè)不同,以至于聽不準談話者的意思。
善于聆聽別人說話要比能說會道更為重要,如果聽不準對方談?wù)撍婕暗膯栴},給予對方回應(yīng)時也許就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甚至鬧出笑話。
小案例(案例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著名作家大仲馬將要去當時法國最大的書店了解售書情況,書店老板得知這一個消息之后,決定為這位令人尊敬的著名作家做一些令他高興的事。于是,他清理了店里所有的書架,把所有的書架上都只擺上了大仲馬的書。
次日,當大仲馬來到書店參觀,卻見到只有自己的書在書架上時,大吃一驚, 忙問老板:“別人的書在哪里?”
老板在情急之時冒出了一句:“什么別人的書?我們都已經(jīng)賣完了?!?/p>
很明顯,如此一來使大仲馬和書店的老板都十分的尷尬,大仲馬窘迫于自己的書竟然沒賣出去,老板則一定面紅耳赤,好心卻辦了壞事,捉弄了了當時最富盛名的作家大仲馬先生。
大仲所提出的問題“別人的書在哪里?”的言外之意是:為什么書架上全部擺放的都是我的書啊,別人的書都擺放到哪里去了?也同樣很有可能擔心銷量不好的因素,因為大仲馬去書店就是為了解售書情況的。
作家大仲馬畢竟在當時的社會已經(jīng)是最負有盛名的一位戲劇家,早已經(jīng)有不少部戲劇已經(jīng)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書賣不出去的可能性并不會太大。但書店老板沒聽出這弦外之意,緊急中認為大仲馬是在詢問各種書的銷售情況,于是老板在突然被詢問問題的情況下下意識地以一貫的商業(yè)性的口吻干脆利索地回答了別人的書已經(jīng)賣完了,但是顯而易見,老板并沒有能夠“緊急”出一個得體的回復(fù)來,弦外之間使得大仲馬極度尷尬,于是就搞出了這樣一個笑話。
從這個小故事中我們不難明白一個道理:要根據(jù)對方的當時的情況進行得體的語言應(yīng)對,以防弦外之音讓自己被他人所討厭。
而書店的老板完全可以答到:“由于您的作品特別受他人喜愛,銷售量與日俱增,我們特意在把您的書單獨進行銷售。”如此一來,最終的結(jié)果很可能大仲馬下一本暢銷書的發(fā)行工作會落在這個老板頭上,為老板帶來一大筆生意。
一句話可能會包含多種意思的情況很常見,這就要求我們能夠掌握分析究竟哪一種理解才是客戶的真正意思的能力,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領(lǐng)悟能力,能夠從話語復(fù)雜的含義中領(lǐng)悟到他人想要表達出的真正意思,這樣才會了解對方的內(nèi)心,贏得他人的好感,使對方充分的信賴你,從而達到你溝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