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作為清朝的第六位皇帝,在位時間六十年。
在位期間,乾隆皇帝平定大小金川、大小和卓叛亂,同時平定安南,使西藏治理更加完善,為國內(nèi)和平穩(wěn)定做出了重要貢獻,乾隆皇帝還屢次蠲免天下錢糧,減輕百姓負擔。
在文史方面,乾隆主持編纂《四庫全書》,收錄書卷3461種,比較系統(tǒng)而全面地保存了各類書籍,對收錄書籍做了全面的總結評價,增強了收錄書籍的流通,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得到發(fā)揚。
由上可知,乾隆皇帝作為承其祖父康熙、父親雍正而成“康乾盛世”的帝王,其文治武功可算較為卓著。
然而乾隆皇帝除功績外,還有一個讓人詬病的行為,即六下江南。
乾隆六下江南,在歷史上褒貶不一,但總體來說貶大于褒,甚至乾隆自己晚年也說:“朕臨御六十年,并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p>
那么,乾隆到底為什么要六下江南呢?
一、政治原因
(一)觀民察吏
江南一帶,自古以來就是經(jīng)濟富庶,文學興盛的地方,在清朝時,此地賦稅已達到全國的一半左右,可謂經(jīng)濟重地,是維系清王朝統(tǒng)治的命脈。因而此地官員是否忠心,百姓是否歸服便是重中之重。
乾隆在南巡時,便因百姓“念君情切”而下旨:若道路寬闊,便不必阻攔百姓瞻仰,免傷百姓愛君之心。而乾隆也可趁此機會觀察民情,加強對江南地區(qū)的了解。
同時,乾隆也在下江南之際多次檢閱蘇杭、嘉興一帶的軍隊,并根據(jù)閱兵情況進行獎懲。沿途所見官員,也根據(jù)其政務處理情況進行獎懲。
這樣的舉動,雖后效不佳,但在當時一段時間還是起到了一定肅清吏治,體察民意的積極作用的。
(二)收服人心
江南地區(qū)在清朝初年便開始組織大規(guī)模抵抗清軍的運動,即使到了乾隆年間,江南地區(qū)的明末遺民及當?shù)厥考澖M成的反清勢力也依然活躍在此,反清思潮在此地高漲。
也因此,清朝皇帝多派密探到此,更設立織造署,明為監(jiān)制皇室衣物飾品,暗地里卻承擔著監(jiān)察江南地區(qū)官員言行及所在地區(qū)社會輿論的重任。
而正因乾隆皇帝對于江南地區(qū)反清思潮的重視,此地文字獄也是屢見不鮮,除去真心反清復明之人,其余大多為黨同伐異,牽強附會之故,這也給清朝官場帶來了不好的影響。
甚至查抄遺書也成為南巡路上的一部分。如乾隆二十二年,二次南巡途中四月,因為夏邑的生員段昌緒藏匿吳三桂偽檄,派遣方觀承前往河南查辦。又因為前布政使彭家屏私藏明末野史,革職逮問,旋皆處死,可見文字獄刑罰之重。
在著人密切監(jiān)視的同時,乾隆皇帝在下江南過程中也很注重禮敬致仕大臣和培植士類。如原禮部侍郎沈德潛,本人原是江南地區(qū)的文壇泰斗,原刑部尚書錢陳群同樣雅愛詩書,文采斐然,二人在江南乃至在天下文壇都影響深廣,德高望重。
乾隆南巡過程中便對二人甚是優(yōu)厚,不但親自書寫御詩賜下,還加封沈德潛禮部尚書銜,諭令錢陳群依其原官刑部尚書給俸。
這樣禮賢下士的舉措在江南文人士紳之間自然收獲好評,乾隆皇帝也借此減輕江南地區(qū)士人對清政府的排斥。
除了禮敬致仕的文臣外,乾隆皇帝還在南巡時增加生員名額。據(jù)史料記載,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共增加江南地區(qū)生員名額約5664名。相比較名聲而言,生員名額的增加使得當?shù)厥考澋玫搅饲袑嵉暮锰帯Ec此同時,乾隆皇帝對于敬獻詩賦的學子也給予機會,親自命題考察,最終取中之人授內(nèi)閣中書,這一舉措極大程度上使得江南地區(qū)的士人對于迎接皇帝南巡的態(tài)度發(fā)生轉變。
二、經(jīng)濟原因
(一)巡視河工
乾隆曾言“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而巡視水利也正是乾隆下江南的官方任務。概因乾隆年間江南地區(qū)水患嚴重,僅乾隆七年,就有黃河、淮河兩河同時漲水,海州、徐州等府!50余處州縣受災嚴重,災民多達七百多萬人。
除去此之外,水利工程在古代本就與民生息息相關,河流附近的百姓靠河流灌溉田地,運河溝通南北,都離不開水利,而水患泛濫也會嚴重影響到民生經(jīng)濟的發(fā)展,因而乾隆皇帝十分重視河工水利。
在六次下江南過程中,于第一次南巡(即乾隆十六年)途中閱河工閘堰,于第二次南巡(即乾隆二十二年)過程中命夢麟督修六塘以下河工,嵇璜督修昭關滾壩支河,同年九月又命命劉統(tǒng)勛赴山東、江南辦理河工,于第三次南巡(即乾隆二十七年)過程中閱視清口東壩、惠濟閘。
通過以上論據(jù)可知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多有巡視河工,派遣官員興修水利的舉措,另有加固高堰大堤,興修陶莊引河工程,修建魚鱗石塘三處工程,為兩岸百姓安居樂業(yè),保護百姓生命財產(chǎn)安全,促進河運經(jīng)濟發(fā)展都有很大貢獻。
(二)蠲免稅賦
除巡視水利工程外,乾隆皇帝在六下江南過程中均有蠲免稅賦的舉措。就史料記載,乾隆一朝蠲免稅賦涉及地區(qū)之廣,次數(shù)之多,數(shù)量之大,在整個封建王朝中都是史無前例的。
在南巡過程中,乾隆顯然也堅定了這一政策。乾隆皇帝在第一次南巡(即乾隆十六年)時,就免去了江蘇、安徽、浙江等地的逋賦、額賦;第二次南巡(即乾隆二十二年)時,再次免去江蘇、安徽、浙江累年的逋賦;第三次南巡(即乾隆二十七年)時,又免去江蘇、安徽、浙江累年逋賦;第四次南巡(即乾隆三十年)時,免去江蘇、安徽、浙江歷年因災未完丁漕及所過州縣額賦十分之三;五次南巡(即乾隆四十五年),免去江蘇、安徽數(shù)年間所欠銀共130余萬兩;六次南巡,免去江蘇、安徽所欠銀共130余萬兩。
綜上可知,僅六次南巡,乾隆皇帝就免去了江南地區(qū)的稅賦及欠銀共計1000萬兩以上。
這樣龐大的數(shù)目,可知乾隆皇帝對于江南地區(qū)的用心。
可惜乾隆皇帝雖屢次在南巡途中減免稅賦,但因其南巡路上排場巨大,沿途官員為接駕建造行宮,勞民傷財,致使南巡途中百姓多被騷擾,頗有怨言。
三、個人原因
(一)游山玩水
江南地區(qū)風景名勝數(shù)不勝數(shù),小橋流水別有韻味,園林景致比比皆是,乾隆南巡時便多有觀賞。
皇家出行不比民間,據(jù)史料記載,乾隆皇帝出行,陸路需修建御道,水路則船隊出行,旌旗蔽空。沿途官員接到皇帝出巡,需提前修橋鋪路,修建行宮,許多風景名勝便來源于此。
乾隆皇帝南巡途徑南京、鎮(zhèn)江、揚州、杭州、蘇州及海寧鹽官鎮(zhèn),其所游覽景致有“棲霞十景”、焦山、瘦西湖、西湖的“西湖十景”及“龍井八景”等。
除出游觀景外,乾隆皇帝南巡衣食住行也都十分考究,其所到之處,當?shù)毓賳T需要提前修建行宮,提供住宿,行宮內(nèi)各類設施一應俱全,這些行宮多為沿途暫住地的商人出資修建,一般規(guī)模巨大,富麗堂皇。
除行宮外,乾隆皇帝沿途還帶有蒙古包,以便住宿,這些蒙古包也有規(guī)格,相互拱衛(wèi)成為蒙古包群。在皇帝離開后,這些蒙古包都會被拆除。
衣食方面,乾隆皇帝在南巡路上也沒有下降規(guī)格,據(jù)史料記載,其每日膳食報備有羊一千余頭,牛300余頭,連同泉水冰塊,,每日供應不斷,甚至牛羊都是提前從京城運至各地的。
這樣的規(guī)格之下,乾隆皇帝的南巡之路自然十分舒適,加上各地接駕官員的小心招待,仔細引導,其南巡的游山玩水之路可謂一片通途,十分盡興。
(二)暗訪身世
乾隆皇帝在正史上的身世是雍正第四子,其母為四品典儀凌柱之女鈕祜祿氏。然而六下江南,其中有四次都住在陳家安瀾園,便有野史記載,乾隆皇帝實為漢女生子,流傳最廣的說法就是其為漢官陳世倌之子,故而乾隆六次南巡,四次住在陳家安瀾園,原是為了與親生父母團聚。
(三)巡視江南
因江南地理位置及明末遺民聚集,江南地區(qū)對于清政府的認同感不高,乾隆皇帝巡視江南,也有展示天家威嚴,鞏固清王朝統(tǒng)治的意義。
而江南地區(qū)在乾隆年間經(jīng)濟雖蓬勃發(fā)展,治安狀況卻并不算好,常有農(nóng)民抗租,奴婢逃亡,工人罷市等狀況發(fā)生。乾隆皇帝南巡,也有督促吏治,緩和社會矛盾的作用。
三、歷史原因
(一)效仿祖父
乾隆皇帝在康熙皇帝還未退位時便被康熙皇帝帶在身邊,因其聰敏伶俐,生辰八字又貴不可言,深得康熙皇帝喜愛。因為常常跟在康熙皇帝身邊,聽取國家大事的討論,乾隆皇帝十分崇拜康熙皇帝,其政見與康熙皇帝也有相重合的地方。
因而乾隆下江南,有一部分原因是為了效仿祖父,延續(xù)康熙皇帝在位時的策略,通過南巡體察民情,同時加強與江南地區(qū)士紳的聯(lián)系,鞏固清王朝統(tǒng)治。
小結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雖有好大喜功,貪圖玩樂享受的弊病,但其在位時平定叛亂,減免賦稅,有愛民之心,也可以算是一位稱職的皇帝。即便六下江南有喜好游玩的緣故,其更大的原因卻是為了鞏固清王朝統(tǒng)治。
參考文獻:
《清實錄·高宗實錄》《康熙和乾隆出行不斷,雍正為何從未離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