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道法自然
晝夜有輪回,四季有交替,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停運轉的宇宙中,世間萬物都在不停地變化。
人應該效法天地,永遠不斷的前進,適應變化,拒絕墨守成規(guī),學會思危,思變,思退才能讓自己面對任何變化都能絲毫不懼,淡然面對,瀟灑一生。
我們的一生,要以一顆平常心去面對生活,適應各種變化,一切都是正常的。
所以我們要時刻思危,思變,思退,做事的時候,盡最大努力,抱最壞打算,持從容心態(tài),隨自然而然,這才是人生該有的態(tài)度。
人生貴在三思:思危,思變,思退!
1、思危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老子告訴我們,好事也可以引發(fā)出壞結果,壞事也可能潛伏著好結果。
警示人們在順境中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切忌志得意滿,狂妄自大,因為隨時可以滋生災禍,由福轉禍;
逆境中百折不撓,勤奮刻苦,淡定從容,逆境隨時可以轉為順境。
這就告訴我們,人生在世要未雨綢繆,居安思危,沒事的時候想想有事的時候,有錢的時候想想沒有錢的時候。
在太平的時候,不要揮霍無度,忘乎所以。要想著給自己留一手,給自己積累能量,積蓄實力,這樣在風雨來臨的時候,才不至于束手無策,悔恨萬分。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2、思變
盧梭說:一個人要能夠在自己的地位發(fā)生變化的時候,毅然拋棄那種地位,不受命運的擺布而立身做人,那才是最幸福的!
你昨天是誰不重要,無論發(fā)生什么變化,重要的是你今天是誰。坦然地接受今天的自己,變化后的自己,不受昨天的絲毫影響。
你昨天做皇帝是幸福的,突然發(fā)生兵變,你變成了一個乞丐,你毅然忘記皇帝的生活,能夠做一個快樂的乞丐,此乃接受人生變化的最高境界。
只有常常的思變,才能做到遇變不驚,臨危不懼。
有的朋友要說做到這一步談何容易?
是的,很不容易。可是無法改變的變化已經發(fā)生,除了接受,你還能有什么好辦法嗎?
一個縣令外出公干,帶了一個十分珍貴的瓦甑。路上不小心掉了下來,摔得粉碎,只見這個縣令看了一眼,頭也不回地繼續(xù)趕路。
隨從不解地問:“大人,瓦甑摔碎了您不心疼嗎?”
大人回答到:“瓦甑變成碎片,我再心疼還有用嗎?”
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瓦甑發(fā)生的變化,卻暗示著很深的哲理,面對已經發(fā)生了無法改變的現實,愉快地接受,何嘗不是一種從容,一種睿智。
面臨無法改變的事實,不去適應,就只有被淘汰!
3、思退
任何事物發(fā)展到極端,勢必都會“物極必反,”這個時候,思退就是一種必須,一種智慧。
進退人生貴在把握進退之機,“進”與“退”都是處世的技巧。當進則進,當退則退,審時度勢而不患得患失,不要因為小名小利,而錯失良機,失去生命。
文種、范蠡能力相當,功勞相同,都是越國的重臣,都曾隨越王勾踐入吳為奴受盡苦難,回到越國以后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復仇,成為春秋五霸的功臣。
但是滅吳以后范蠡瀟灑隱居,成為商神,得以善終,而文中卻被越王勾踐賜死,失去生命,這一切都是為什么呢?
因為范蠡有“退”的智慧,而文種沒有。古語有云: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范蠡看出越王勾踐“長頸鳥喙”,只可共患難,不能同富貴,所以選擇了隱退。
范蠡臨死的時候給文種留書信一封,勸其盡快離開,可是文種迷戀權勢,錯失了良機,慘遭殺害!
結束語:
只有三思,才能有所為。
三思不是患得患失,而是一種從容,一種睿智,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三思才是人生最極致的自由。
人生成于思而毀于隨!
人生在世,時刻充滿著機會,也時刻面臨著危機,每一次的抉擇對我們今后的發(fā)展都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有道是:人生在世,風雨無常,時有挫折,三思才能化險為夷,趨吉避兇。
順境時三思,未雨綢繆;逆境時三思,柳暗花明。
人生在世,貴在三思!
2022.8.19
道法自然——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點,每天進步一點點!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賬號,并在下方點贊、評論、轉發(fā)。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系刪除